閱讀心得

Coursera的一堂課|成功談判─基本策略與技巧(1)

Coursera的一堂課|成功談判─基本策略與技巧(1)

甚麼是談判

談判,聽起來似乎是在商業場合、國際場合才會遇到的事情,比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。

想像著一群社會菁英著正式服裝,他們是代表國家出征的談判團隊,正準備去(前陣子惡名昭彰)世界衛生組織(WHO)開會,現在正在機場貴賓室實戰演練著可以替國家帶來甚麼實質的獲取(TAKE),而又必須有哪些可能的讓利(GIVE)?或是想想商業團隊要代表公司去簽下一筆訂單,該給客戶多大優惠才可以達到雙贏?

聽起來與普羅大眾的生活搭不上邊對吧!那要學好了!

才不是這樣!

只要有人類,就有談判

就像這門課開宗明義:

We all negotiate on a daily basis!

我們人類每天都在進行談判!

去菜市場殺價是一種談判,租屋一族請房東修理一下漏水的天花板是一種談判,和男朋友決定晚餐要吃甚麼是一種談判!婆媳之間的對話更是一種談判,每天每天我們都生活在談判中!這就是我選擇這門課的原因!談判這個中文語詞聽起來很硬梆梆,其實我倒覺得可以稱為「學習說話的藝術」、「如何無痛達到目的」!

那就希望藉由此課程,讓我們達到課程目標所述:讓我們會學習到談判的策略以及技巧,不只運用在生活中,也可以運用在工作、商業場合。

第一週(建議直接跳過)

介紹教授、校園、課程大綱,可直接跳過。

第二週:擬定談判策略前,先問自己以下問題

我需要談判嗎?

幾年前這課堂老師請選這門課的學生去零售店(標價通常固定)做個社會實驗:請學生試圖用談判的方式獲取低價,並請我們猜猜看,成功機率有多少?

而這些學生到底是用甚麼厲害的談判方式獲取折扣呢?

正規作法包括:

1.BATNA(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)─最佳談判替代方案。
2.延伸目標。
3.關係建立。

非正規方式則可以使用裝窮策略、趁店家快打烊時(時間緊迫)、利用同情心等策略。

非正規做法可能不太適合一門課程XD,所以接下來就以正規做法來進行討論。但在討論之前,我們也必須注意一個人在談的過程中,他的心理狀態

自己的人格特質適不適合談判?

我們在談判時,有一部分人對於談判還是躊躇,一想到要談判,可能感到有壓力,可能感到不開心,甚至有人可能覺得浪費時間;也有另一種人,他們樂在其中,覺得和人溝通、談判感到開心,對於達成目的也覺得很有成就感,樂於接受挑戰。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是哪種人。

一則故事說到,

有一個人,他想買一台超大螢幕電視,花了很多時間比價,最後選擇了一個需要綁定購買其他配套的方案,算了一下最後省下120美元,他很開心地回去跟太太說;他太太先恭喜他成功節省了120美元,再問他花了多少時間去比價及談判;他回答,20小時。太太想了想回:

你要不要想一想你的時間只有每小時6元的價值嗎?

我們在問自己到底要不要談判時,需要考慮自己的人格特質適不適合?有些人特別喜歡用時間(比價及談判)換取金錢的折扣,有些人卻覺得時間更為重要,所以在獲取折扣的這個談判上,就需要思考你是哪一類型的人。另一方面,也須思考在經過這個談判,你可能遇到的風險以及可能獲得的報酬。

這場談判是「基於立場」還是「基於利益」?

甚麼是基於立場的談判?就是我們雙方站在相同立場,需要去取得我們想要的利益。簡單舉例說明,你喜歡吃比薩,我也喜歡,那我們就是基於相同立場─都喜歡吃比薩。今天買了一個比薩,我們兩人分,最公平的做法就是一人一半,但有沒有其他方式?

這場談判是「解決糾紛」還是「達成協議」?

解決糾紛的談判主要是以各自立場為導向的談判,性質上比較對抗;而達成協議的談判主要是尋求解決方法,以雙方利益為導向,性質上可以達成雙贏效果。

所以我們應該儘量讓原本為了協調糾紛或爭端的談判,往達成協議方向邁進,達成雙方都很滿意,利益極大化為主。

而若真的還是免不了需要進行解決糾紛談判,又會需要注意哪些部分呢?

我們遇到需要爭端解決的時候,會有以下幾種方式:

而我們會碰到的爭端解決,也不需要到仲裁或訴訟階段,比如我們是個公司管理者,我們就有可能碰到所謂談判以及調解的機會,告訴自己,應優先思考雙贏策略,以利益為導向,以利益為導向。

所以我們處理爭端或糾紛有四種選擇:

舉例分析一項談判策略

以一個例子說明

那又該如何跟David談判呢?先試著以下列架構進行分析,並寫下答案。

甚麼是延伸目標?延伸目標意旨,在談判過程中,你心目中已有目標,但是可以適時把目標做一點延伸,比自己心目中所想的再多加碼一點?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動作,很多時候,當談判者有進行自己設定目標的延伸,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,達到這個延伸目標的成功機率其實很高!

不過,在延伸目標需要注意的點在於,你延伸的尺度不能超過一般公定狀況太多,這樣你的信用馬上破產,談判馬上破局。

任課老師提到一個美國拳擊明星Mike Tyson在康乃狄克州曾於1997年購入一棟5600平方英尺(約1600坪),有18個房間,38間廁所、健身房及室內游泳池。當初購價為270萬美金,1998年預售2200萬美金。這個目標延伸就太超過,於是乏人問津,同時Tyson也同時失去談判優勢,使自己完全失去信用。

另外,我覺得有一個觀點很好。就是任課教師不斷提及的,如何把立場為導向的談判轉向利益導向的,如何達成彼此雙贏的結果?

以剛剛賣車為例,或許David已經願意賣車,價錢也很好,卻無法等三週後才交車,這時候談判就破局了嗎?我們可否想到一個雙贏的結果?我們可以多問一句:是甚麼原因讓你無法等候三周才交車?或許David正急著用車,那是否可以思考其他變通方法?比如如果住的不願又順路,是否可以載David一程?

其實仔細思考,答案可能慢慢浮現。

利用決策樹來找尋自己的最佳談判替代方案

我們可以運用決策樹來分析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,也可以更有條理的梳理自己的選擇,以下兩個案例都是有數字支持,案例說明:

你的公司將控告一個代理商,求償460萬美金。妳有50%機率可以勝訴。所有訴訟費用算起將會花費40萬美金。在談判時,被告方願以200萬和解。你是否會接受這樣的和解條件呢?

我們可以使用「決策樹」來進行分析。

另一個情境題較為複雜:

一間公司決定進行一個併購案。對象有二:

A公司淨現值約2100萬美元,B公司淨現值為1900萬美元。兩家併購的價錢一樣。但併購A公司這個計畫,有90%的機率被政府挑戰,政府勝訴的機率是60%。倘若被政府勝訴,A公司的淨現值會馬上降到1400萬美金(法律費用及變賣費用);倘若政府輸了,A公司的淨現值也會變成1900千萬(扣除法律費用)。但倘若併購B公司則完全沒有上述問題,請問該如何進行決策樹分析呢?

跨文化談判

在跨文化談判下,深度文化(deep culture)指的是談判者本身的價值觀和信念。但我們沒有辦法完完全全掌握與我們談判者的文化,因為有些文化可能牽扯談判者本身價值觀及信念,且過分配合對方文化可能也會讓自己談判的籌碼下降,於是,專業談判者應該適度的瞭解並採用對方文化,而非全然採用。

身為專業談判者,應該先行瞭解談判對象重點的文化差異,並予以尊重,運用開放心態接納,便是一個專業談判者應該學習的跨文化差異問題。

是否有道德問題

道德與法律之間其實有著交疊的關係,有時候具有道德瑕疵不一定會踩到法律的那條紅線,有時候則會。道德標準分為兩種,其一是以法律為根基的道德標準,另一類則為一般道德標準。

是否需要代理人

在找尋代理人或與代理人交涉的談判裡,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一定是這件事情是否需要找代理人,而是務必知道代理人與代理者之間到底「授權」到哪種程度?務必清楚這一層關係,否則輕則談判全部重來,重則有可能會有法律訴訟。

Photo by Akson on Unsplash